黃自 - 個人簡介
黃自(1904~1938)中國作曲家。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生於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於上海。1916年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參加學校樂隊、合唱隊,學習鋼琴和聲樂,1924年赴美國學習
心理學,1926年入奧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28年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29年畢業,獲得音樂學士學位。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曾在學院演出,這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音樂作品。1929年回國後任教於滬江大學。1930年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理論教授兼教務主任。1931年起創作了多首抗戰歌曲,如《抗敵歌》、《旗正飄飄》等。1934年與蕭友梅等人創辦《音樂雜誌》,1937年辭去教職,專事編寫專業教材。他倡導音樂創作走民族樂派的道路,探索音樂的民族風格。他的音樂創作以聲樂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嫻熟,表現情感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代表作品還有清唱劇《長恨歌》、歌曲《點絳唇》、《南鄉子》、《玫瑰三願》等,他還主持並實際參與編寫了《複興初級中學音樂教材》(共6冊)。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樂《懷舊》,清唱劇《長恨歌》,合唱曲《抗敵歌》,《旗正飄飄》,歌曲《熱血》、《九・一八》,藝術歌曲《點絳唇》、《思鄉》、《玫瑰三願》等。《玫瑰三願》是他著名的藝術歌曲。歌曲篇幅很小,於典雅、抒情中表露了“我願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我原那愛我的多情遊客莫攀摘,我原那紅顏常好不凋謝”的善良願望。這首歌是兩段體結構,前段像溫柔的吐露,後段則帶有急切的熱情,當旋律通過模進和重複發展將情緒向頂點後,旋律跌入低音區,最後的歌聲“好教我留住芳華”顯得十分懇切、誠摯。
黃自 - 個人大事記
1929年6月,黃自回到上海。先在滬江大學任教。翌年,應上海音專校長蕭友梅博士之聘請,任該校教授兼教務主任。除教授理論作曲的全部專業課程――和聲、曲式、對位、賦格、樂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還要教授音樂史及“領略法”(即音樂欣賞)兩門共同必修課。黃自在擔負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行政工作之餘,從事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的著述。
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由意大利音樂家馬利奧・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揮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一支全部由外國人組成的樂隊)演奏了黃自的交響序曲《懷舊》。此舉令中國音樂家深感自豪,並大大地激勵了中國音樂家創作新音樂的熱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自與音專師生組織“抗日救國會”,赴浦東等地宣傳抗日並為東北義勇軍募捐。黃自作詞譜曲創作了中國最早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後由韋瀚章填寫了第二段歌詞)。音樂雄壯有力,充滿“大眾合力將國保”的愛國主義激情。同年11月9日,《抗敵歌》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台首次播唱,並由勝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3年3月底,黃自率領音專師生在杭州舉行了兩場“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並親自主持報幕,音樂會以《抗敵歌》、《旗正飄飄》為壓軸曲目。上海《中華日報》的評論寫道:“悲壯激抑,聞者奮起。鼓舞敵愾,可謂名副其實矣。”黃自創作的愛國歌曲還有《民謠》、《切記分明》、《九一八》、《軍歌》、《學生國貨年歌》、《睡獅》和《北望》等。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全麵爆發後,黃自作《熱血歌》(吳宗海詞),發出了“四萬萬同胞啊,灑著你的熱血去除強暴”,“拚著你的熱血去爭光榮”的呼聲。黃自曾滿懷激情地說:“現在我寫抗敵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寫慶祝抗戰勝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熱血歌》竟成其絕唱。翌年,愛國抗戰歌詠活動的倡導者黃自英年早逝,未能親眼看到抗戰的勝利。而從《抗敵歌》到《熱血歌》卻生動地體現了愛國主義音樂家黃自的創作與祖國、民族生死存亡的命運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1933年11月,在音專學生音樂會上首演了黃自於1932~1933年間創作的清唱劇《長恨歌》(韋瀚章詞)中的七個樂章:一、《仙樂飄飄處處聞》,二、《七月七日長生殿》,三、《漁陽鼙鼓動地來》、五、《六軍不發無奈何》,六、《婉轉蛾眉馬前死》,八、《山在虛無縹緲間》,十、《此恨綿綿無絕期》。盡管其餘三個樂章尚未譜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個樂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詩的主要情節,在藝術上已相當完整。《長恨歌》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清唱劇,作品既諷刺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不抵抗主義,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殘。隻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亦將宮闈豔史美化為愛情悲劇。該作品的部分樂章在黃自生前曾出版過樂譜及唱片。1943年5月,重慶的中國音樂研究會為紀念黃自逝世五周年,在《音樂月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黃自遺作――《長恨歌》專號”。1957年,上海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黃自的《長恨歌》。
1972年,在香港定居的韋瀚章為紀念《長恨歌》創作40周年,應黃自的弟子林聲翕之約,重寫了其餘三章的歌詞:四、《驚破霓裳羽衣曲》(男聲朗誦),七、《夜雨聞鈴腸斷聲》(混聲合唱),九、《西宮南內多秋草》(男聲朗誦),並由林氏譜曲。同年5月,《長恨歌》全曲十章由台灣四海出版社出版,並在台北紀念黃自逝世34周年的音樂會上首演。由作曲家羅偉倫改編的民樂配器版本和作曲家黃安倫改編的管弦樂配器版本,分別在香港和加拿大先後上演。
⠱935年10月,黃自為進步影片《都市風光》創作了片頭音樂《都市風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揮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錄製成唱片。上海交響樂團至今還保存著當年演出《都市風光幻想曲》片頭音樂的海報。這是中國作曲家首次為影片譜寫的片頭音樂,堪稱中國電影音樂的裏程碑。
黃自 - 個人生平
一
1938年5月9日,中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年僅34歲。黃自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黃洪培曾任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參議員,母親陸梅先是川沙開群女校的創辦人。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黃自,自幼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的他,更是對唱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1916年,12歲的黃自小學畢業,入北京清華學校(留美預備學校)讀書,在那裏開始接觸西方音樂。他不光參加了學校的童子軍笛鼓隊,在管樂隊中吹單簧管,還在合唱隊中唱男高音,並在17歲時學習鋼琴,18歲開始學習和聲。在清華學校學習的8年,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對西方音樂的接觸和學習,令黃自眼界大開。也是在那時,他年輕的心中便選定音樂作為他的終生職誌了。
1924年,黃自畢業公費留美。先進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兩年後畢業取得文學士學位。由於留學期限未滿,他又入歐柏林音樂學院學習,專攻音樂理論作曲。1928年轉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翌年畢業,取得音樂學士學位。1929年6月,取得雙學士學位的黃自取道歐洲,遊曆了英、法、德、荷蘭、意大利等國,回到了上海,在滬江大學任教。1930年,改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員兼教務主任,教授理論作曲組的幾乎全部專業課程,還擔任《音樂史》、《音樂欣賞》兩門公共必修課的教學。在音專工作的8年中,對音樂理論作曲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如作曲家江定仙(代表作:歌曲《春曉》、《前途》等)、劉雪庵(代表作:歌曲《紅豆詞》、《長城謠》等)、賀綠汀(代表作《嘉陵江上》、《遊擊隊歌》,鋼琴曲《牧童短笛》等)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黃自可算是對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影響最大的奠基人。⠤
黃自從1926年在歐柏林音樂學院學習開始,到1937年完成他的最後一首作品《熱血》,前後12年中,共創作了各種體裁的作品92首(可查)。數量雖不多,但其中包括獨唱曲、合唱曲、清唱劇、鋼琴曲、室內樂、管弦樂等豐富內容。這無不得益於他在歐柏林勤奮刻苦的學習。黃自的樂理(視唱聽寫)、鋼琴、唱歌、音樂教育、作曲、和聲教學六個科目結業成績都相當優異;入耶魯大學學習後,他的理論、和聲、配器等又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黃自的畢業作品是大型管弦樂曲《懷舊》,在該校校長戴維・斯坦利・史密斯(D・S・Smyth)的指揮下,由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及新哈文交響樂隊合作演出。據趙元任說,這一屆同班畢業的學生中隻有黃自的作品被選到大樂隊演出,而且得到了透徹的欣賞。1927年7月的歐柏林學院《校友雜誌》上登有如下的報道:“黃自的序曲《懷舊》是所有創作的管弦樂曲中的佼佼者。……表現出最佳的配器手法;它同時也是音樂會中唯一令人充分欣賞的作品。”這首作品是中國最早的一部交響音樂作品,也是美國交響樂隊演出的第一部中國作品。
1932年暑假,黃自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歌詞由韋瀚章根據白居易同名敘事詩寫作。當時正是“一・二八”事變以後,全國上下抗日情緒高漲,此劇尖刻地諷刺了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全曲共分十樂章,黃自生前已完成的七個樂章,在1933年11月的國立音專學生音樂會上當作一部完整的作品演出過,其中隻有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殿》和第八樂章《山在虛無縹緲間》在其生前發表過。作品中鮮明的民族風格,獨特的色彩性和聲,變化多樣的複調手法與表現內容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至今仍是各類音樂會中演出最多的樂章。
黃自在1929年回國後,就寫下了《西洋音樂進化史的鳥瞰》一文,還著有如《勃拉姆斯》這類專題研究音樂家的文章。此外,他還寫有《個人計劃》、《樂評業話》、《調性的表情》、《怎樣才可產生吾國民族音樂》等文章,並為《複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創作編寫歌曲27首,課文56講。1937年底全力編寫,完成《和聲學》講稿38講,至逝世還寫有《重要音樂家生卒年表》7頁,《世界史》、《中國史》和《音樂史》對照表10頁(至15世紀止),《中文與外文參考書目》4頁,及各類講稿百餘頁,為研究和寫作音樂史集錄、批注的音樂史料兩萬餘件,以“中國人心中之音樂”為總標題而摘錄相關文字資料約200餘條。這些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麵的財富,為中國20世紀30年代新音樂文化的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三
黃自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寫作了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其中最重要而且數量最多的是聲樂作品。1933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出版了黃自的獨唱歌集《春思曲》,其中包括《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願》三首作品,均為黃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思鄉》由韋瀚章作詞,1932年創作完成。顧名思義,此曲描寫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全曲為bE大調,開篇標有行板(Andante)速度,但在實際演唱過程中,常根據情緒上的需要做一些節奏上的變化處理。樂曲開始,在鋼琴弱力度的鋪墊下,伴奏旋律展開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早春畫卷。伴奏旋律第一句的#F、G、bB三個音,在聲樂旋律的第一句再現,對應歌詞中“柳絲”二字,#F這個音乍聽似乎覺得很多餘,僅用G、bB兩個音對應“柳絲”二字,在一拍半這麽短的時間內也不會給聽覺上帶來多大的差異。但仔細一想,“柳”這個字在漢語聲調中讀上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三聲(∨),試將伴奏旋律中的D音填充至聲樂旋律的空半拍上,音響效果就變成了D、#F、G,在五線譜上依次排開,產生了這樣的旋律線條。這三個音的構成不正是“柳”這個字的聲調嗎?雖然D這個音並沒有從演唱者的口中唱出來,而是由鋼琴演奏出的,但他們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效果,帶給聽眾的正是上聲音的感覺。試將#F去掉,隻用G、bB二音,“柳”字就容易帶給人陽平,也就是二聲“劉”的感覺。如由初學演唱或普通話音韻掌握不好的學生來演唱,很容易帶給聽眾錯覺。黃自一向很注意旋律和歌詞聲調的配合,注重旋律在表情達意方麵所起的作用,這一切得歸功於黃自年少時喜愛歌唱的親身體會吧。也正因為他深厚的家教淵源和日後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造就了其良好的文學功底,才使得歌詞與曲調之間能夠結合得如此完美。
接下來的兩句,“清明才”、“獨自個”也采取了與第一句“柳絲”一樣的節奏型,使人覺得規整,情緒平靜。黃自有可能是寫完這三句後再寫得前奏,如此前後呼應,一舉多得,也未可知呢!開篇的三句,為聽者描述了遊子獨坐窗邊,黯然無語,平靜卻又稍顯憂鬱的畫麵。通過“更那堪”三個字的漸強將情緒推至本曲的第一個高潮,F上的“牆”字在瞬間衝破了之前情緒上的壓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衝勁,很是形象。之後的“不如歸去”四個字在演唱時一般都做漸慢處理,以表達遊子強烈思鄉之情。
情緒上的第一次變化由作品14小節的後半部開始展開。伴奏的漸慢(rit)回至原速(a tempo),帶給人一種緊張、煩亂甚至是慌忙的氣氛。鋼琴左手進行F―E―bE―D―bD―C的半音下行,配合右手高音A―#A―B―C―#C―D的半音上行,逐漸拉開了音域幅度,再通過一氣嗬成的漸強,將這種急切的情緒推至全曲的第二個高潮:G音的“問” 此時馬上又改換成了一種熱切的、詢問式的情緒,“隨渺渺微波是否向”8個字,演唱時一般會急促一
些,而伴奏在這裏也變得簡單,有利於兩者的配合。從“南流”兩個字才又回到原速,最後引發了作者“我願與他同去!”的無限感慨。伴奏旋律也悄然無聲地隨著曲終的情緒輕輕地、慢慢地消失在思鄉意境中。《思鄉》全曲有情有景,既有對早春風景的白描,又有作者內心複雜情緒的豐富變化。錢仁康先生在《黃自的聲樂創作》一文中曾說過:“《思鄉》和《春思曲》的鋼琴部分,均采用了造型手法和和聲手法(色彩性轉調),伴奏離開了歌詞,幾乎可以成為鋼琴獨奏曲。”可見評價是相當之高的!
《春思曲》與《思鄉》同年創作,詞也出自韋瀚章之手。12/8的節奏型勾勒出雨珠的頑皮和流動的情緒。黃自在這首作品中,充分地運用了調性的不同色彩,通過適時的轉換表現不同的畫麵,緊緊抓住聽眾的心,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全曲隻有二十五小節,從F大調―bE大調―E大調,又回到bE大調―F大調,采取了對稱式的布局。黃自歌曲中旋律與詞的結合非常緊密,常用調性來強調旋律的表現力。歌曲第七小節的“淺”字,作者有意使用了bA,造成與G的半音緊湊感,配以伴奏的減七和弦,進一步突出了“梨渦淺”的“淺”,意境十分形象生動。尤其從歌曲的第十二小節開始,調性進行了更為頻繁的轉換,幾乎每小節都有新血液的加入。這六個小節,分別使用了六個調性,包括同主音調、同中音調、平行調等幾種關係。
這樣複雜多變的調性轉換,在當時的音樂作品中是極少見的,正充分體現了黃自紮實的和聲功底。但如此多樣的變化,並沒有破壞整首歌曲的完整性與流暢性,旋律依然悅耳動聽,伴奏與前半段相比,也更充滿了流動感。調性色彩上的變化,帶給聽眾精神上的振奮,將懷春少女在雨夜思念情郎的嬌羞、無奈與忐忑不安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曲集中的最後一首,由龍七作詞的《玫瑰三願》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了。在各類音樂會上,這首作品至今仍是許多歌唱家的必唱之作。《玫瑰三願》雖然篇幅很小,但無論從旋律、曲式結構、和聲運用或詞曲結合幾個方麵來講,都顯得非常典雅、精致,就如標題中“玫瑰”一般,好似一位纖纖的淑女。歌曲前十二小節是歌曲的第一段,是一幅不加任何修飾的白描,仿佛微風中一段溫柔的傾訴。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提高了音域,在“爛開在碧欄杆下”一句做了漸慢的處理,音樂線條的起伏也較第一句更為豐富,達到了強調的效果。全曲第二段歌詞改為第一人稱“我”,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我”的語言表達了玫瑰的願望,聽來更顯親切,氣氛比前段也更加熱情,三個“我願那”的排比句的使用,配以旋律的模進和重複發展,加以力度的輔助,一氣嗬成,將情緒推至全曲的高潮(第21-25小節)。之後突然筆鋒一轉,旋律驟然跌落,由原先激動的情緒(agitato)轉至柔板(Adagio),懇切、細膩地唱出“好教我”三個字。結束時,又回到歌曲開始平靜的氣氛中去,令人沉浸在“留住芳華”的美好意境中。
這首歌曲的伴奏,不像黃自原先的作品隻采用鋼琴,而加入新的聲音――小提琴。雖然鋼琴的伴奏和小提琴的助奏在這首作品中,隻對旋律起了襯托作用,但鋼琴支撐著主要和聲,用小提琴模仿複調的手法來與歌聲相呼應,這樣的作品在當時也是不多見的,這足以證明了包括黃自在內的中國第一代專業音樂家的創新意識。這些作品用的都是外國的技法,可表達的都是國人的感情,並沒有“洋味”十足。也許有的技法過於複雜多樣,也許有的又太簡單平常,但這些都毫不影響技法與風格的結合和體現。黃自的抒情歌曲多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精品。
使用中國古代詩詞的名稱和內容於音樂作品的創作,是20世紀早期中國音樂家從事音樂創作的一種嚐試,黃自也不例外。他創作歌曲喜歡用古典詩詞,《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點絳唇・賦登樓》(王灼)、《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等,都是其作品中的優秀之作。 如蘇軾的《卜算子》,其寓意幽遠,用字精辟,透出一種神秘而虛無縹緲的意境。黃自善用精練簡潔的音樂語言表現詩詞意境,所以全曲僅十一小節,印象派的和聲寫作手法貫穿始終。譜麵看似簡單,仔細分析卻有豐富的內涵。此曲旋律采用五聲D商調式,和聲則采用D羽調式,和弦基本上采用三度疊置。雖然全曲篇幅不長,但仔細觀察後不難發現,十二個半音音級均在內聲部中一一出現,整體結構工整嚴謹,絲毫沒有影響到整首曲子的五聲性結構。鋼琴伴奏與聲樂相得益彰,個性鮮明。除了上述藝術歌曲外,黃自的愛國歌曲是其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部分了。《抗敵歌》、《贈前敵將士》、《旗正飄飄》等均在當時廣為傳唱。其中以《抗敵歌》和《旗正飄飄》為例,節奏雄健有力,曲調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熱情。錢仁康先生曾這樣評價這兩首作品:“不僅是黃自聲樂作品的代表作,也屬於‘五四’以來最優秀的合唱之列。”黃自被當時的音樂界譽為“愛國歌曲之王”。
⠂ ⠂ ⠂ ⠂ ⠂ ⠂ ⠂ ⠂ ⠂
四
劉靖之先生在《中國新音樂史論》(上)中曾總結過,“黃自的歌曲深受喜愛的原因是由於:一.他對詩詞的敏感和理解,並能使歌詞與旋律和伴奏緊密配合而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二.他對歐洲18、19世紀傳統的和聲和調性運用得恰到好處,簡潔而有效果。三.他的旋律動聽,不落俗套。四.他對曲體的掌握十分嚴謹而又層次分明。五.他的鋼琴伴奏部分繼承了德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傳統,既精練又能烘托聲樂部分。”這五點,已經全方位地概括了黃自在藝術歌曲創作中的特點和成就。
黃自先生生刻苦的奮鬥,廣博的學識,強烈的民族自尊,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認真負責、循循善誘的教學精神,高度的責任感,用錢仁康先生的一句話說:“黃自,本世紀華人音樂創作史上的一代宗師。”
黃自 - 個人評價
1938年5月9日,黃自因患傷寒病逝於上海紅十字會醫院。臨終前,他對夫人汪頤年女士說:“你快去請醫生,我不能就此死去,還有半部音樂史沒有寫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師溘然謝世。
在哀悼黃自的追思會中,由張昊作詞、陳田鶴作曲的《悼今吾宗師》(合唱與管弦樂)表達了弟子們對恩師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拋下了半篇殘著,無數新聲猶待譜,滿腔曲調埋終古。”不由令人想起詩人格裏爾帕澤為舒伯特寫的墓誌銘:“這裏埋葬了豐富的寶藏,還有更美好的希望。”曆史上有些名人像流星的光芒一樣很快就消失了,而黃自大師則不然。他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卻越來越為世人所推崇。1992年,黃自的歌曲《思鄉》(韋瀚章詞)、合唱《抗敵歌》、《長恨歌》(清唱劇)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5年6月17日,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黃自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黃自遺作集》,凡三卷:器樂作品分冊、聲樂作品分冊及文論分冊。2004年3月23日,上海音樂學院隆重舉行紀念黃自100周年誕辰係列活動,包括黃自塑像的揭幕典禮,黃自作品音樂會和研討會。在首都北京和海內外,也紛紛舉辦了各種紀念黃自100周年誕辰的活動。黃自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傑出貢獻,正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並獲得普遍的承認。
黃自 - 作品簡介
樂曲名稱: 長恨歌
創作年代:1932年
作詞:韋瀚章
作曲:黃自
表演者 :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
相關樂曲專輯:《長恨歌》
作品介紹:《長恨歌》是中國作曲家黃自於1932年所作的清唱劇,也是中國第一部清唱劇。歌詞是由韋瀚章根據白居易的同名長詩改寫而成。指揮嚴良�搖J�的內容是唐明皇(李隆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這部作品共分十個樂章,選用原詩中的詩句作為每個樂章的標題。但其中第四、七、九各樂章黃自在世時因故未能完成,現在錄製的是一、三、五、六、八、十等七個樂章。
第一樂章 仙樂風飄處處聞
第二樂章 七月七日長生殿
第三樂章 漁陽鼙鼓動起來
第五樂章 六軍不發無奈何
第六樂章 宛轉蛾眉馬前死
第八樂章 山在虛無飄渺間
第十樂章 此恨綿綿無絕期
黃自 - 相關條目
黃貽鈞⠂ 江定仙⠠江文也⠠蔣才如⠂ 黎英海⠂ ⠦耀基⠂ 劉北茂⠂ 劉詩昆⠂ 劉雪庵⠂ 呂思清
黃自 - 參考資料
http://www.wenyi.com/art/music/mingjia/mj9.htm
http://info.datang.net/H/H1716.HTM
http://cn.aigomusic.com/newspage/31161.html
http://music.nyist.net/bencandy.php?id=211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